杀生虽具有杀生力强、广谱、费用低等优点,但要有效地发挥氯杀生的长处,也需要掌握氯杀生的规律,注意科学用氯。

(1)严格管理 加氯工作最要紧的是严字当头。这包括氯的安全措施、供应工作及指标控制等一系列工作。必须按规定的加氯间隔时间及余氯指标加氯,避免氯供应中断或加氯不认真。中断加氯或长期加氯不达标,都会使系统中黏泥剧增,某些受氨污染严重的系统断氯两三天即可能细菌猛升、黏泥剧增,达到难以控制的恶化状况。

(2)间歇式加氯的间隔时间和通氯时间 加氯的间隔时间和通氯时间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即主要由停氯后好气异养菌数回升到加氯前的数量所需的时间而定。例如,国内某石化厂水质较好,无氨污染,经测定停氯后好气异养菌数回升到加氯前约需48H以上,故定为两天加氯一次,每次通氯1H。某氮肥厂系统受氨污染严重,测定停氯后好气异养菌数回升到加氯前仅为10H。该厂规定加氯间隔时间为12H(即每日通氯2次),每次达到游离余氯指标约2H,然后再小剂量通氯维持余氯2H,这样可保证停氯后至下次加氯开始约为8H,<10H。因此,污染物(还原性物质)含量高的水,间隔时间应缩短。冬季菌数较低,间隔时间可长些。目前间隔时间一般为8H、12H、24H,少数为48H。间隔8H过于保守,没有必要。因通氯次数过多不仅氯耗高,还会使系统中氯离子大量增加,同时pH值下降并增加水的腐蚀性。

(3)加氯机能力 应根据水质实际的需氯量适当选择较富裕的加氯能力,以便较快达到游离余氯指标。经验证明:每次冲击加氯均宜速战速决,不宜拖延时间。尽可能在2H之内达到余氯指标,最好1H达到。以水系统中氨污染为例,亚硝酸菌会将氨转化为亚硝酸根。通氯杀生时,必先氧化NO2,NO2基本消灭之后才能达到杀生目的。由于水中的微生物在不断繁殖,更由于水中还在不断地漏进氨,所以NO2是在不断地产生,低速通氯只能互相相持,不能压倒NO2,水中很难产生余氯,以致无法彻底杀生。为此加氯机的能力应适当加大,以便提高加氯速度。这样可以减少氯耗,提高杀生效率。

某国外资料认为,加氯量需按最大水流量和最大氯耗估算,加氯机能力应按实际加氯量的2~3倍设计,以防不测。实际加氯量G计算式如下:

G=R(循环冷却水量,m3/h)×C(氯耗,mg/L)×0.001 kg/h

如R=20000m3/h,C=1.0mg/L,则G=20kg/h。加氯机能力应为(2~3)×20=40~60kg/h。由于氯耗C随系统的污染情况变化很大,所以加氯量G很难算准。以上计算式可作参考。作者提出加氯设施的设计应有余量,这与我国经验完全一致。

(4)游离余氯指标及分析方法 各种系统加氯的余氯指标为0.2~0.8mg/L、0.3~0.8mg/L、0.4~0.8mg/L、0.5~0.8mg/L、0.5~1.0mg/L不等。应说明,余氯的指标与分析方法互相相关。一般采用邻联甲苯胺法分析余氯,余氯使其氧化成黄色化合物,根据比色得到余氯数值。这种分析方法也受到水中其他物质的干扰。例如水中含NO2两性物质时也能将邻联甲苯胺氧化成黄色化合物,使余氯分析出现假象。故系统中含NO2时,应采用DPD法(N,N-二甲基-1,4-苯二胺硫酸盐法),测得的余氯是真实的。微生物是否有效杀灭,与余氯是否真正达到低限指标有关。只要分析数据是准确真实的,低限指标定为0.2mg/L也是合理的。余氯过高对木结构及混凝土结构都有侵蚀,一般认为高限应不超过1.0mg/L。有的国外资料认为,为保护木结构,余氯的高限指标应为0.8mg/L。总之,只要真正保证分析方法准确,余氯并不需要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