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广泛使用化学处理方法始于20世纪70年代。尽管铬系配方有缓蚀效果好、易控制微生物等优越性,但考虑其排污对环境的危害,所以在我国没有推广应用。我国一开始就采用了磷系配方。初期有的厂采用了单一聚磷酸盐配方,在长期使用中证明其效果良好、费用低,可以满足生产的要求,但其存在以下不足。
(1)聚磷酸盐容易水解产生正磷酸盐,并和钙离子生成磷酸钙水垢。故要求水中钙离子和pH值都不能太高,控制较严格。
(2)水中钙离子一般需控制<100mg/L(以CaCO3计),故限制了浓缩倍数的提高。如果要求提高倍数运行,则需将补充水进行软化处理,除去部分钙离子。
(3)由于运行时需加酸调pH值,在6.0~7.0的低pH值下,操作需十分谨慎,如加酸过量,可能造成低pH值腐蚀。
(4)配方中无高效阻垢剂。药剂对水冷器换热管的热端与冷端的缓蚀效果有差别,有可能产生热端结垢或冷端腐蚀的情况。
为此目前单一聚磷酸盐配方已基本不用,多已采用磷系、钼系、硅系、钨系等复合配方或全有机配方,常用的有:
①锌盐/聚磷酸盐 二者协同效应好,缓蚀效果比单一聚磷酸盐好。pH值宜在中性范围,水中钙离子含量也不宜过高。
②聚磷酸盐/膦酸盐/聚羧酸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的磷系复合配方,兼有良好的缓蚀与阻垢作用。药剂用量少、费用低。可在偏碱性pH值8.0左右运行。允许水中钙离子含量>100mg/L(以CaCO3计),甚至达到200~300mg/L(以CaCO3计)。
③锌盐/聚磷酸盐/膦酸盐/聚羧酸盐 这种20世纪80年代开发推广的磷系复合配方的特点是聚磷酸盐的比例较少,聚羧酸盐采用阻垢性能较好的二元或三元共聚物。运行pH值<8.5,钙离子含量一般允许<400mg/L(以CaCO3计)。
④锌盐/多元醇磷酸酯/聚羧酸盐/磺化木质素 这种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配方可以很好地控制水中的硬垢和污泥。运行pH值一般<8.5,允许钙离子含量<600mg/L(以Ca-CO3计)。
⑤膦酸盐/聚羧酸盐或锌盐/膦酸盐/聚羧酸盐 这种20世纪80年代开发推广的全有机配方适用于结垢性水质,允许在较高的pH值8.5~9.0下运行,钙硬加总碱度<900mg/L(均以CaCO3计)。
⑥膦酸盐/膦羧酸盐/聚羧酸盐 这种20世纪90年代开发出来的全有机配方适用于结垢性水质,允许在自然pH值8.5~9.3下运行,钙硬加总碱度<1100mg/L(均以CaCO3计)。
⑦聚磷酸盐/钼酸钠/葡萄糖酸钠 这种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配方已成功地应用于大型装置,其含磷低,利于环保。
⑧聚磷酸盐/钼酸盐/膦酸盐/聚羧酸盐 这种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配方中钼酸盐和聚磷酸盐以某种聚合形态存在,缓蚀效果优于聚磷酸盐,并具有用药少的优点。
⑨硅酸钠/膦酸盐 这种配方价格低廉,排放无污染,已成功应用于中小型装置的低倍数循环水系统。
⑩钨酸钠/膦酸盐 这种配方的特点是无公害,已经应用于某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