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强,李翔,陈裕泉 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出版:《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1999年第02期 页数:7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GWSW902.0000 DOC编号:DOCGWSW902.000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现状》PDF+DOC2017年第04期 许春华 《基于2S2G棱镜的新型反向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PDF+DOC2016年第02期 李文超,孟晓云,朴瑞琦,赵晶晶,李志全,童凯,顾而丹 《SPR传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PDF+DOC2005年第11期 刘国华,常露,张维,邝丽丽,尹文武,牛文成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及其在食物过敏原检测中的应用》PDF+DOC2012年第15期 周健文,李欣,陈红兵,张华铮,高金燕 《高灵敏复合光波导传感器及其研究进展》PDF+DOC2008年第02期 海日沙·阿不来提,麦麦提依明·马合木提,阿布力孜·伊米提 《SPR传感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PDF+DOC2008年第06期 米永巍,刘国华,张维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PDF+DOC2006年第06期 符运良,傅军,吴英才,袁一方 《基于SPR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PDF+DOC2013年第15期 徐华,顾大勇 《环境污染物的免疫传感检测方法进展》PDF+DOC 韦明元,郭良宏 《基于SPR的微创血糖仪的研制》PDF+DOC2008年第08期 韩秋波,张力新,曹玉珍,许可欣
  • 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PlasmonResonance,SPR)型生物传感器近来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叙述了SPR的发展历史以及SPR的传感机理,并介绍了制作SPR传感器的关键技术,这些技术也是推动SPR传感器发展的关键因素。文中还介绍了目前SPR传感器的常用结构及一些成熟的仪器系统,比较了SPR传感器与其它生化分析系统的理论以及实践中的优劣,分析了SPR传感器的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并对其商用前景寄予厚望。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