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廷龙,余海,王军,张茂华,周方聪,陈洁 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版:《地球物理学报》2019年第05期 页数:12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DQWX2019050030 DOC编号:DOCDQWX201905003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的地闪特征分析》PDF+DOC2020年第06期 赵志良,黄旭辉,郭青,曾惠娟,高国靖 《基于南京地区雷达资料的雷电识别指标初探》PDF+DOC2010年第02期 李芳,黄兴友,王振会,冯民学,焦雪 《大气探测与雷电防护研究进展》PDF+DOC2009年第00期 孟青
  • 2016年夏季在青海大通地区获得一次局地雷暴云内的电场探空资料,结合雷达、地闪定位资料,详细分析了该雷暴的地闪活动特征及云内的电荷结构.结果显示,该雷暴过程的负地闪在时间上呈间歇性发生,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不连续,且所有的正地闪都发生于雷暴的成熟阶段.在雷暴成熟阶段与消散阶段过渡期获得云内的垂直电场廓线表明,雷暴内的电荷结构在探空阶段呈四极性,最下部为处于暖云区内负电荷区,往上依次改变极性.最上部的正电荷区由于数据丢失无法判断其上边界外,其余3个电荷区的海拔高度分别为:5.5~5.7km(3.4~2.3℃)、5.7~6.2km(2.3~-0.4℃)和6.2~6.6km(-0.9~-1.7℃),对应的电荷密度为-1.81nC·m~(-3)、2.47nC·m~(-3)和-1.76nC·m~(-3).其中,下部正电荷区的强度最大,其次为上部的负电荷区.通过分析电荷区分布与正地闪活动的关系,认为暖云区内负电荷区的形成有利于诱发下部正电荷区的对地放电。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