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沛,冯平法,张建富,蔡万宠,马原 单位: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出版:《航空制造技术》2019年第05期 页数:9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HKGJ2019050130 DOC编号:DOCHKGJ201905013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多场耦合下超磁致伸缩材料特性与应用综述》PDF+DOC2016年第10期 陈旭玲,朱如鹏,陈阳 《基于GMM的轨道无线传感网络能量收集装置研究》PDF+DOC2016年第11期 孟爱华,蒋孙权,刘帆,张梅 《旋转超声加工非接触式供电匹配研究》PDF+DOC2018年第19期 秦哲,姚震,张宗晖,刘汉健,黄国宏 《单片机在GMM蠕动微位移机械控制中的应用》PDF+DOC2001年第09期 蒋世祥,黄琪,丁凡 《GMM在仪器仪表及精密机械中的研究应用》PDF+DOC2005年第05期 丁胜华,王跃庭 《GMM换能器的设计优化》PDF+DOC2005年第04期 孟爱华,项占琴,吕福在 《基于磁致伸缩效应的FBG电流传感器》PDF+DOC2009年第01期 李宝树,钟小江,仝卫国 《GMM和SAW谐振器复合磁传感器设计与分析》PDF+DOC2007年第Z1期 郑敏,文玉梅,李平,肖庭富
  • 非接触电能传输是旋转超声加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的完全耦合式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完整的原边磁芯与自动换刀系统结构上的干涉影响了超声刀柄的自动换刀。建立了部分耦合式非接触电能传输模型,依据模型设计出电能传输的原、副边结构和线圈参数,并对其进行了电学仿真。为提升电能传输的效率,对部分耦合式非接触电能传输的电学补偿进行了研究。针对一种使用超磁致伸缩材料(Giant Magnetostrictive Material,GMM)的旋转超声加工系统,结合其电学特性设计出电路补偿网络,试验验证了部分耦合式电能传输及其补偿的有效性。研究表明,由于结构问题造成原、副边线圈间的漏磁较多,部分耦合式的电能传输效率和系统输出振幅均稍小于全耦合式的电能传输方式,但是通过合理的电学补偿方式完全可以满足超声加工的要求。对于GMM旋转超声加工系统,采用单边串联补偿方式能够在简化系统设计的同时,保证较高的电能传输能力。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