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春悦 单位:山西省农机化研究院;山西省农产品加工装备技术管理站;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协会 出版:《农产品加工》2019年第14期 页数:4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NCPJ2019140280 DOC编号:DOCNCPJ201914028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现状与检测分析》PDF+DOC2016年第30期 程钊,李莹婷 《基于核酸适体传感器的黄曲霉毒素B1检测研究进展》PDF+DOC2017年第02期 姜利英,刘帅,张培,任林娇,闫艳霞,郑晓婉,陈青华,姜素霞 《电化学分析法应用于黄曲霉毒素检测的进展研究》PDF+DOC2017年第02期 杨谦,苏会岚,罗欢,王琴,岑耀颖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黄曲霉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PDF+DOC2016年第02期 马海华,张元,甄彤,孙楫舟,夏善红 《适配体生物传感器在黄曲霉毒素检测中的应用》PDF+DOC2018年第08期 冯巾,崔承弼,黄宝玺,梁成云,戢爽,吕蕾,田静,郭志军 《免疫学法检测赭曲霉毒素A研究进展》PDF+DOC2010年第01期 杨琳,马良 《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综述》PDF+DOC2009年第02期 李书国,陈辉,李雪梅,任媛媛 《乳制品中霉菌毒素的检测技术研究现状》PDF+DOC2014年第02期 庄倩,曲宝涵,李彦,徐秀玲,耿勋 《黄曲霉毒素B_1免疫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PDF+DOC2019年第08期 单利楠,豆小文,刘好,段亚萍,杨世海,杨美华 《储粮中黄曲霉毒素检测和预警方法研究进展》PDF+DOC2015年第03期 刘焱,蔡静平
  •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自然界中尤其是湿热地区分布广泛,污染范围广,具有强致癌和致突变性。目前,用于检测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技术主要包括大型仪器分析技术和免疫分析技术。对当前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分析提供参考。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