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宁宁,康宏琳,罗金玲 单位:中国空气动力学会 出版:《空气动力学学报》2019年第01期 页数:7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KQDX2019010150 DOC编号:DOCKQDX201901015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耐冲刷薄膜铂电阻热流传感器研制》PDF+DOC2017年第04期 李强,刘济春,孔荣宗 《CARDC激波风洞TSP技术研究进展》PDF+DOC2016年第06期 张扣立,周嘉穗,孔荣宗,马晓伟,江涛 《带有差动传感器的补偿热电偶》PDF+DOC1984年第01期 Я.Э.Кироон,赵可人 《激波风洞驻点热流测量误差机理及其不确定度研究》PDF+DOC2015年第05期 曾磊,桂业伟,王安龄,秦峰,张昊元 《薄膜电阻温度计原理性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研究》PDF+DOC2011年第01期 曾磊,石友安,孔荣宗,贺立新,桂业伟 《风洞气动热试验外推关联参数初步研究》PDF+DOC2010年第05期 李明,廖俊必,曾学军,祝智伟,张扣立 《镀层式同轴热电偶数据处理方法研究》PDF+DOC2009年第04期 曾磊,桂业伟,贺立新,孔荣宗,王安龄 《高超声速气动热预测技术及发展趋势》PDF+DOC2015年第01期 彭治雨,石义雷,龚红明,李中华,罗义成 《激波风洞温敏热图技术初步试验研究》PDF+DOC2013年第05期 周嘉穗,张扣立,江涛,孔荣宗,贾国鹏,刘祥,马晓伟 《温敏漆技术及其在边界层转捩测量中的应用》PDF+DOC2013年第06期 张扣立,常雨,孔荣宗,周嘉穗,江涛,贾国鹏,刘祥
  • 高速飞行器的气动控制翼舵面,为了转动灵活,在弹体和翼舵面之间存在缝隙。缝隙的存在会导致高速热气流进入,在舵轴根部产生强分离再附区域,形成高热、高压、高剪切严酷热环境,对飞行器的热防护提出了很高要求。由于影响翼舵缝隙流动的因素十分复杂,缝隙内热环境的准确预测非常困难。目前传统的激波风洞缝隙测热试验受限于薄膜热流传感器2mm直径,只能在分离再附区布置有限测点,无法捕捉到热流峰值,导致计算与试验存在较大偏差。本文根据缝隙分离再附区热环境特点,针对精细测量的可行性,从传感器选取、测点布置方案、测量及数据后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分布式热电偶精细测量方法,实现了采用点测热达到面测热的效果。针对简化的圆柱弹身加舵面的模型,完成翼舵缝隙精细测热试验,获得了翼舵干扰区峰值热流。试验研究了不同缝隙高度、舵偏角、迎角对翼舵干扰区热环境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翼舵缝隙对弹身干扰主要集中在舵轴干扰区。舵轴干扰区热环境随着缝隙高度的增加而增强,随着舵偏角和迎角的增大而增大。同时,试验结果与CFD计算结果对比表明,两者基本吻合。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