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寇海磊,张明义,白晓宇 单位: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出版:《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第07期 页数:9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YTGC2013070220 DOC编号:DOCYTGC201307022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PHC管桩工程特性分析》PDF+DOC2009年第01期 邢皓枫,赵红崴,叶观宝,徐超 《基于桩身应力测试的静压PHC管桩贯入机制》PDF+DOC2014年第05期 寇海磊,张明义 《FBG传感器在PHC管桩水平载荷试验中的应用》PDF+DOC2015年第04期 周薛淼,刘永,李国辉,韩高彬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管桩受力特性离心模型试验研究》PDF+DOC2020年第02期 马豪豪,田光辉,岳夏冰,刘保健 《基于黏性土的开闭口管桩承载性状室内试验对比研究》PDF+DOC2020年第01期 张明义,管金萍,王永洪,刘俊伟,桑松魁,苗德滋 《开口和闭口对静压PHC管桩贯入特性影响试验研究》PDF+DOC2020年第04期 张明义,管金萍,王永洪,白晓宇,桑松魁,杨苏春 《置入光纤传感器测定FRP残余应力的研究》PDF+DOC2003年第01期 李昕,刘萍 《PHC管桩振动台试验模型制作与测试点布置》PDF+DOC2016年第01期 洪双珠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在PHC管桩水平载荷试验中的应用》PDF+DOC2013年第12期 秋仁东,高文生,孙军杰,邱明兵,万征,郭金雪,侯岳峰,殷瑞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静压桩承载力时效性机理分析》PDF+DOC2013年第04期 寇海磊,张明义,刘俊伟
  • 静压桩贯入过程中,因桩顶卸荷残留于桩身的应力较为显著。通过成层土地基中5根桩身预埋准分布式FBG光纤传感器的静压桩足尺试验,对开口PHC管桩沉桩过程中施工残余应力性状、沉桩结束17 d内桩身残余应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及其对后续静载荷试验影响进行了阐述。试验表明,开口PHC管桩桩身残余应力及桩侧平均残余摩阻力随贯入深度呈折线型分布,中性面深度与贯入桩长比值介于0.66~0.92之间,其大小与桩端持力层密实度及桩端残余应力呈正相关关系。土塞效应成为制约开口PHC管桩桩端残余应力不同于其他桩型的主要因素之一;休止期内桩身残余应力逐渐趋于稳定,中性面处桩身残余应力降低幅度介于3.2%~29.88%之间,桩端残余应力降低幅度介于10.78%~32.39%之间;静载荷试验过程中不考虑施工残余应力将高估中性面以上桩侧摩阻力约53.46%,低估中性面以下桩侧摩阻力及桩端阻力分别56.62%,10%。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开口PHC管桩施工残余应力性状提供依据。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