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馨,廖明生 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版:《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第03期 页数:12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DQWX2013030110 DOC编号:DOCDQWX201303011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InSAR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在西安地表形变监测的应用》PDF+DOC2016年第03期 尚军,王宏宇 《一种监测管道形变的光纤自编织式微弯传感器》PDF+DOC2008年第03期 吴晓立,茶国智,姜向东 《核岛形变观测技术研究》PDF+DOC2007年第S1期 陈志高,项大鹏,欧同庚,杨博雄,刘海波,杜为民 《GIS母线舱位移形变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与设计》PDF+DOC2015年第02期 闫君,罗文杰,张兴忠,任丁卉 《遥感卫星光电传感器参数》PDF+DOC2000年第04期 陈虹,李世忠,张武,张丽 《磁致伸缩形变传感器》PDF+DOC1996年第02期 施纪泽,施照云 《用于直流测量非线性相位转换的新方法——干涉光纤传感器》PDF+DOC1988年第02期 A.Keysey,崔玉 《一种新型医用微型光电传感器》PDF+DOC 李哲魁 《一种置入式宫腔形变传感器的设计及其性能分析》PDF+DOC2010年第02期 覃灵,赵刚,杨青,雷贞武,吴尚纯,张晋 《基于光纤自缠绞的分布式管道形变传感器》PDF+DOC2006年第06期 茶国智,姜向东,王少敏
  • 针对InSAR技术在形变监测领域中的应用,本文从分析D-InSAR的干涉机理对其约束条件出发,重点研究空间去相关和形变梯度这两个关键指标对形变信息提取的影响.研究针对不同系统参数的传感器来展开,并论证这两个因素对干涉测量的限制.本文的创新性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各传感器参数下的临界坡度范围,进而确立了SAR传感器监测的无信息区域;(2)证明了在植被覆盖区,相干性分解必须考虑体散射分量,并依此对模型进行了修正;(3)明确了形变梯度与相位梯度的差异以及两者的函数关系,并将入射角引入形变梯度函数模型.(4)通过模拟数据和真实数据比较各传感器在不同条件下形变监测的优缺点,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结论.本文的研究是对干涉测量条件的进一步补充,对于理解干涉成像机理、完善InSAR数值计算模型(形变梯度模型和相干性分解模型)以及帮助研究人员根据研究区域特征选择合适的InSAR数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