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立华 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 出版:《传感器与微系统》2014年第07期 页数:4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CGQJ2014070170 DOC编号:DOCCGQJ201407017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光纤CO气体传感器的研究》PDF+DOC2007年第05期 张洁,李迎春,薛建锋 《小型化光声光谱气体传感器研究进展》PDF+DOC2015年第02期 姜萌,冯巧玲,魏宇峰,王聪颖,梁同利 《基于SnO_2气体传感器对CO的动态检测及原理分析》PDF+DOC2005年第01期 孟凡利,黄行九,孙宇峰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锦淮 《基于LabVIEW和MSP430的CO气体无线监测系统设计》PDF+DOC2010年第09期 刘湖平,麦云飞,王静悦 《固体电解质电位型CO气体传感器的研究》PDF+DOC2009年第02期 钟铁钢,梁喜双,刘奎学,全宝富 《基于LED光源的一氧化碳气体检测仪的设计》PDF+DOC2009年第06期 赵珊珊,隋爱娜 《全固态CO气体传感器》PDF+DOC2007年第Z1期 祁欣,张巍,徐振忠,刘新宇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CO监测系统设计》PDF+DOC2007年第04期 郑德忠,韩昭明,王聪,王会颖 《CO气体传感器在火灾探测中的应用》PDF+DOC2006年第06期 黄湘莹,张认成 《基于Pt电极和Nafion电解质的CO传感器研究》PDF+DOC2014年第03期 刘英伟,金哲范,白璐,梁喜双,卢革宇
  • 为了减少CO爆炸给国民经济造成的巨大损伤,提出了一种能够快速地监测环境空气中痕量CO的气体传感器。由于CO分子基频吸收谱带的吸收线强要比泛频带和组合频带的吸收线强高出2~3个数量级,选择激射中心波长为4.65μm中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QCL)作为光源,同时再配合长光程Herriott气室提高了CO体积分数检测下限。同时,该传感器采用单光源双探测器差分光学结构,消除了电调制光源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实验表明:该传感器CO体积分数检测下限为2×10-6,并且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替换在不同波长下运行的中红外QCL来测量其它气体。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