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在抗原抗体相互作用中的研究》PDF+DOC
作者:王佳颖,宁勇,刘湘
单位: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出版:《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年第05期
页数:3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GWSQ2015050430
DOC编号:DOCGWSQ201505043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表面等离子共振与超高阶导模》PDF+DOC2018年第03期 曹庄琪
《光学生物传感器在研究正、反义肽间选择性相互作用中的应用》PDF+DOC2003年第03期 胡承香,曾焕芬,巫振洪,吕凤林
《SPR传感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PDF+DOC2008年第06期 米永巍,刘国华,张维
《多通道SPR影像传感器及其对DNA的特异性检测》PDF+DOC2006年第11期 刘国华,张福海,俞梅,贾芸芳,张维,岳钊,常露,牛文成
《石英晶体微量天平传感器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进展》PDF+DOC2013年第22期 王飞,李晓明,李建勇,朱乐东,张启华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PDF+DOC2001年第05期 黄智伟,黄琛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及其在食物过敏原检测中的应用》PDF+DOC2012年第15期 周健文,李欣,陈红兵,张华铮,高金燕
《生物表面化学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SPR)在生物表面化学中的应用》PDF+DOC2008年第03期 琚黎华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检测Cry2A蛋白》PDF+DOC2014年第24期 蔡淼,黄新,岳喜庆
《基于SPR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PDF+DOC2013年第15期 徐华,顾大勇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是利用生物大分子间的特异性结合进行分子识别,并通过光激励-分子识别-光输出-电输出的途径,完成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信息传递与检测[1]。1902年,Wood[2]发现光波通过光栅后,光频谱发生小区域损失(“Wood异常”);1971年Kretscnn[3]提出Kreschmann结构,为SPR传感器奠定基础;1983年Liedberg等[4]将SPR技术用于抗原抗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