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建玲,范玮,严传俊,李强,胡承启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出版:《热科学与技术》2007年第03期 页数:5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RKXS2007030150 DOC编号:DOCRKXS200703015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脉冲爆震燃烧室与涡轮相互作用的试验》PDF+DOC2009年第02期 邓君香,郑龙席,严传俊,蒋联友,李娜,熊姹 《用烟迹法研究爆燃向爆震的转捩》PDF+DOC2008年第11期 张彭岗,何小民,张靖周 《气动阀式脉冲爆震发动机部分充填机理研究》PDF+DOC2006年第01期 李建中,王家骅,范育新,张义宁,张靖周 《汽油/空气两相脉冲爆震发动机触发爆震的研究》PDF+DOC2006年第04期 张义宁,王家骅,刘鸿,张靖周 《氢燃料缓燃向爆震转捩过程中波与火焰的匹配特性》PDF+DOC2012年第04期 张彭岗,何小民 《双管脉冲爆震火箭发动机实验研究》PDF+DOC2012年第01期 王可,范玮,严宇,穆杨,严传俊 《变截面脉冲爆震火箭发动机实验研究》PDF+DOC2009年第04期 严宇,范玮,严传俊,李建玲,秦红强 《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原理性试验研究》PDF+DOC2009年第02期 陈文娟,张群,严传俊,范玮,杨秉玉,孙雨超,曹宗华 《丙烷爆震特性的试验》PDF+DOC2009年第06期 张彭岗,何小民,李建中,张靖周 《爆震管同一截面处压力测量试验》PDF+DOC2008年第09期 张彭岗,何小民,张靖周
  • 采用航空煤油为燃料、氧气为氧化剂、压缩氮气为隔离气体,进行了大量的两相脉冲爆震火箭发动机原理性实验。利用8个压力传感器测量了爆震室轴向沿程的压力,所测得爆震波压力接近充分发展的C-J爆震波。两个实验模型分别使用了0.45和0.9 m的Shchelkin螺旋作为DDT(deflagration to detonation transition)间接起爆的增强装置。实验模型I的DDT距离约为0.65 m,爆震波速约为1 873 m/s;实验模型II的DDT距离约为0.55 m,爆震波速约为1 838 m/s。两种实验模型DDT距离的差异主要是由爆震室内Shchelkin螺旋长度不同引起的。虽然Shchelkin螺旋在缩短DDT距离上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形成充分发展爆震波后会降低爆震波的强度。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