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长峰,孙立宁,曲东升,刘彦武 单位:机械部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出版:《制造业自动化》2008年第08期 页数:5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JXGY2008080150 DOC编号:DOCJXGY200808015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融合异质传感器信息的机器人精准室内定位》PDF+DOC2018年第07期 张彬,王永雄,邵翔,秦琪,符小媚 《传感器技术在机电技术中的应用分析》PDF+DOC2017年第11期 陆琦 《大型体育场馆光环境智能检测方法的研究》PDF+DOC2018年第07期 谢俊,叶忠民,张鹏,李威霖 《三自由度机械手测量臂的应用实例与精度分析》PDF+DOC2006年第04期 郭市委,刘海涛,周敏,凌颖 《6-DOF并联机器人新型力感觉系统静力学分析》PDF+DOC2004年第08期 孙立宁,于凌涛,杜志江,祝宇虹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在切割机器人系统中的应用》PDF+DOC2002年第07期 王志武,丁国清,颜国正,林良明 《微操作机器人的发展现状》PDF+DOC2002年第02期 孙立宁,孙绍云,荣伟彬,蔡鹤皋 《多传感器在线检测在高精度划线切割机器人系统中的应用》PDF+DOC2001年第S1期 王志武,丁国清,颜国正,林良明 《三自由度机械手测量臂的应用实例与精度分析》PDF+DOC2011年第06期 陈金旺 《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综述》PDF+DOC2010年第01期 赵晓东
  • 在惯性约束核聚变(ICF)实验中,传感器的高精度定位是实现准确打靶的关键因素。文章提出了宏微结构的机器人系统,采用宏-微运动结合的方法实现了传感器的高精度位姿调整和大范围移动。微动部分采用虎克铰结构的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以满足大负载、高精度的要求;采用高精度集成式的直线执行器,减少装配误差;使用闭环控制方式,通过对电机速度的合理规划,保证了系统的定位精度和重复精度。宏动部分采用丝杠传动方式,满足大行程的要求。建立了并联机器人的逆运动学模型,通过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网络通讯,实现了并联机器人系统的网络控制。实验结果表明,用于传感器定位的并联机器人系统满足了要求的定位精度,实现了对传感器的位置和姿态的精确调整。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