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碰撞中乘员各部位动态响应及能量关系》PDF+DOC
作者:张金换,李志刚,许述财
单位:清华大学
出版:《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0年第01期
页数:7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QCAN2010010070
DOC编号:DOCQCAN201001007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我国汽车碰撞试验方法浅谈》PDF+DOC2001年第04期 王阳,孙振东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原理》PDF+DOC1996年第08期 王建群,丁华荣
《德尔福与德科联手开发智能型乘员约束系统》PDF+DOC1997年第09期 邹得和
《国外地面车辆行驶斗顺性的道路试验及评价方法》PDF+DOC1983年第04期 顾俊方,张新
《安全气囊用 双级气体发生器研发动向》PDF+DOC2006年第15期 杨妙梁
《智能汽车乘员约束系统的开发方法》PDF+DOC2003年第03期 张君媛,林逸,华伟
《海洋重力传感器伺服回路分析与设计》PDF+DOC2002年第05期 李宏生
《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PDF+DOC2002年第01期 金加龙
《汽车乘员约束系统及其新发展》PDF+DOC2012年第03期 缪建洲
《一种基于安全气囊的电梯安全系统设计》PDF+DOC2013年第09期 郭进,吴其洲,任雁,刘浩,彭惠东
为了说明汽车碰撞中乘员能量分配关系,参考国际常用法规和新评价规程(NCAP)对假人伤害指标的评估提出了一种新的假人各部位划分方式并进行了能量关系和假人响应的相关推导。在此基础之上,以某一经过试验验证的计算机碰撞模型从时域和位移域两个角度对各部位ride-down能量和约束系统能量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分析,比较了假人身体4部位的动态响应在峰值和时序上的差别和各部位能量、能量密度、ride-down效率的对比关系。最后对以胸部加速度替代整个假人加速度的传统方法和本文的划分方法进行了对比和误差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传统方法的能量相比本文的方法存在近10%的误差,并且不能够较好评估整体能量变化趋势尤其是峰值之后的能量变化。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人体各部位能量分配关系、响应以及约束系统的正确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