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复阳,李建平 单位: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出版:《分析测试学报》2010年第05期 页数:5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TEST2010050100 DOC编号:DOCTEST201005010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扑热息痛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PDF+DOC2011年第07期 王茂君,刘成伦,谢太平,张晓敏,张柳,杨琦 《盐酸林可霉素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PDF+DOC2016年第03期 申志国,黄碧霞,陈鹏瑀,王静,修荣,刘静 《氨基脲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PDF+DOC 利健文,韦寿莲,江杰涛 《桑色素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制备与应用》PDF+DOC 刘蓉,龙立平,雷存喜,吴朝阳,刘煜,李思佳 《肉桂酸苄酯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PDF+DOC2018年第04期 徐慧,张银志,孙秀兰,张入元 《氯丙嗪分子印迹敏感膜传感器的制备与应用》PDF+DOC2013年第11期 刘蓉,钟桐生,龙立平,尹志芳,曹伟 《应用门效应-分子印迹传感器测定盐酸强力霉素》PDF+DOC2013年第08期 魏小平,吴芳,李建平 《肌苷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PDF+DOC2015年第08期 张碧红,石镇豪,申贵隽 《孔雀石绿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与应用》PDF+DOC 韦寿莲,吴嘉喻,黄象金,谢春生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PDF+DOC 张进,姚桃花,王燕青
  • 以绿麦隆为模板分子,邻氨基酚为功能单体,在金电极表面电聚合制得具有特异性识别孔穴的绿麦隆分子印迹膜。采用循环伏安、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印迹膜的性能、结构、分子印迹效应和模板分析物,并比较了传感器对其它结构相似化合物的选择性响应,发现该传感器对绿麦隆检测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绿麦隆浓度在3.0×10-7~1.5×10-6mol/L范围内与峰电流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10-7mol/L,在干扰物质共存情况下的回收率为105%~116%。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