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电极电子转移途径的研究进展》PDF+DOC
作者:李振华,陈绪煌,尹应乐,刘最芳
单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化学会
出版:《》
页数:6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HXTB2015030010
DOC编号:DOCHXTB201503001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电流型酶传感器用高分子媒介体的研究进展》PDF+DOC2000年第04期 钱军民,李旭祥
《介体型电流式酶传感器中电子媒介体的研究进展》PDF+DOC2001年第06期 钱军民,李旭祥
《生物材料修饰的碳糊电极及其应用》PDF+DOC1998年第04期 彭丽娟,文孟良,王昌益
《电流型酶电极的电子转移机制》PDF+DOC1994年第03期 叶帮策,李友荣,徐萍
《酶生物燃料电池》PDF+DOC 刘强,许鑫华,任光雷,王为
《以萘酚绿B为介体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PDF+DOC2003年第01期 莫昌莉,赵勤,柴雅琴,刘颜,袁若
《一种快速检测露酒中乙醇含量的新技术》PDF+DOC2015年第12期 杜祎,李敬龙,张金玲,毕春元
《聚乙烯醇与4-乙烯基吡啶和丙烯酰胺的共接枝物凝胶用于制备葡萄糖生物传感器》PDF+DOC 寇文朋,李彬,邓青,程广金,董绍俊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和应用》PDF+DOC1995年第02期 范崇阳
《电流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PDF+DOC2002年第09期 孙康,葛元新
酶的活性中心与电极表面的电子转移直接影响酶电极的性能和特征。自1962年第一个酶电极报道以来,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实现酶与电极间电子转移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使生物传感器由第一代依靠氧与葡萄糖氧化酶中的活性中心反应测量氧的消耗为原理,发展到第三代实现酶的活性中心与电极表面之间的直接电子转移,即所谓的“无试剂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然而,探究酶电极内在电子转移机理以及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应用要求并适合大规模量产、价格合适的酶电极仍然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主要的电子转移方式以及相应的优缺点,以及笔者团队开发的使用氧化还原聚合物实现电子转移的方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