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证据理论在地震属性中的应用》PDF+DOC
作者:黄维婷,陆华,郭科,王权峰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
出版:《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2年第02期
页数:7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WTHT2012020200
DOC编号:DOCWTHT201202020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基于D-S证据理论数据融合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PDF+DOC2017年第02期 邓奎彪,赵娟,韦小波,覃日娜,赵启飞
《D-S证据理论在多平台协同数据融合中的应用》PDF+DOC2006年第36期 张晓明,王航宇
《基于目标识别的D-S数据融合》PDF+DOC2006年第04期 陈源,杨峰
《D-S证据理论和粗集理论在数据融合中的应用》PDF+DOC2004年第09期 胡春海,王晓丽,邹晓红
《D-S证据理论在多传感器融合中的应用》PDF+DOC2001年第03期 刘怀国,吴陈,张冰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PDF+DOC 崔智军,王庆春
《基于BP神经网络和D-S证据理论的火灾报警系统》PDF+DOC2011年第01期 张学军
《D-S证据理论应用中的一种图解方法》PDF+DOC2009年第12期 张淼,胡建旺,梁伟,童俊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多平台协同数据融合》PDF+DOC2007年第11期 张晓明,王航宇,黄达
《应用D-S证据理论进行多传感器雷达体制识别》PDF+DOC2006年第06期 王俊林,张剑云
在利用复地震道分析技术提取出地震信号局部变化的三瞬属性(瞬时振幅;瞬时相位和瞬时频率)的基础上,采用D—S改进算法对三瞬属性进行多传感器的证据融合,得到三种属性所占的权重,并根据相应权重,经过数据融合可以得到最终融合结果。这样有效融合了三种地震属性中有利于进行地震薄互层分析的地震信息,与单一的复地震道分析相比,更能有效地反映出地震信号的局部变化。最后通过对实际的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发现D—S信息融合技术体现的地震波属性的变化,比单一属性更能清楚地反映出地质体的地质现象及表达的沉积过程。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