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成举,徐卫锋,李佳美,杨梅,刘柯阳,李梦婷 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出版:《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5年第10期 页数:6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JGDJ2015100030 DOC编号:DOCJGDJ201510003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技术》PDF+DOC2017年第09期 王文华,熊正烨,师文庆,黄江,田秀云,费贤翔,谢玉萍 《基于亚波长悬浮芯光纤的高灵敏度气体传感器(英文)》PDF+DOC2014年第05期 栾楠楠,王然,郝丛静,袁偲,陆颖,姚建铨 《保偏微纳光纤倏逝场传感器》PDF+DOC 李杰,李蒙蒙,孙立朋,范鹏程,冉洋,金龙,关柏鸥 《光纤气体传感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动向》PDF+DOC1993年第03期 戴修慧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在水利监测中的应用》PDF+DOC2005年第02期 陆伟佳 《光纤传感器在潜艇大气环境监测技术中的应用》PDF+DOC2003年第S1期 赵振彬,陆平 《光纤气体检测技术在潜艇中的应用展望》PDF+DOC2002年第S1期 赵振彬 《基于钯及其复合膜的光纤氢气传感器特性研究》PDF+DOC2010年第12期 刘宏亮,杨明红,代吉祥,李小兵,廖招龙,何伟 《光纤氢传感器的研究与发展》PDF+DOC 李慧,文泓桥 《基于光纤传感网络的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现状》PDF+DOC2014年第01期 张博明,郭艳丽
  • 对基于微纳光纤倏逝场效应气体传感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也阐述了其原理及面临的问题。着重介绍了3种微纳光纤气体传感器,包括直接基于微纳光纤倏逝场效应气体传感器、微纳光纤表面涂覆敏感薄膜的气体传感器和微纳光纤与其他光学微结构相结合的气体传感器。虽然,这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微纳光纤倏逝场效应气体传感器仍有可能凭借其独特的性能优势成为现存气体传感器的有力竞争者。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