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改霞,王平,李蓉,严伟民,郑筱祥 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出版:《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02年第02期 页数:6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GWSW2002020000 DOC编号:DOCGWSW200202000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农药残留检验中的应用》PDF+DOC2009年第06期 杜小粉,董全 《光纤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PDF+DOC2002年第01期 李逸尘,潘爱英,姜信诚 《光纤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现状及发展》PDF+DOC2002年第12期 周李承,蒋易,周宜开,任恕,聂棱 《备受世人关注的纳米生物传感器》PDF+DOC2009年第09期 税扁 《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PDF+DOC2007年第02期 邢茹,赵建军,浩斯巴雅尔,鲁毅 《纳米传感器使环境和医学应用的便携式探测器成为可能》PDF+DOC2007年第01期 金友 《传感检测技术在水环境中的应用》PDF+DOC2012年第16期 张坤龙 《受体与离子通道生物传感器评述》PDF+DOC2010年第08期 刘清君,叶伟伟,杜立萍,胡宁,王平 《荧光纳米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PDF+DOC2014年第29期 肖正凤,陆璐,马珂珂,钱云霞,王文珍 《国际学术期刊征稿启事》PDF+DOC2013年第08期
  • 目前人们已研制出了尺寸在微米、纳米量级的生物传感器和生物图像传感器 ,这些传感器的共同特点是 :体积小 ,分辨率高 ,响应时间短 ,所需样品量少以及对活细胞的损伤小 ,可进行微创甚至无创测量。此外 ,由于响应时间可以缩短到毫秒级 ,所以可用于测量细胞的瞬态、突发性变化 (如细胞分裂、死亡等 )。目前 ,纳米生物传感器主要采用纳米光纤探头及相应的光学检测方法 ,相对于此前的超微玻璃电极而言 ,具有可靠性高、一致性好、互换性好以及制备容易等特点。此外 ,由于采用了光纤及相应的微机械加工制备技术 ,使纳米生物传感器比前期的超微电极具有更小的尖端尺寸。本文叙述了近年来国际上在纳米生物传感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介绍了它们的制备方法、性能指标和应用领域 ,以及我们进行的有关细胞传感器的研究成果。最后 ,对该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