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磊,梁晓龙,张佳强,胡利平 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十七研究所 出版:《计算机仿真》2016年第08期 页数:5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JSJZ2016080110 DOC编号:DOCJSJZ201608011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航空集群“1发2收”协同探测编队构型研究》PDF+DOC2016年第12期 朱磊,梁晓龙,张佳强,刘苹妮 《雷达隐身与反隐身技术浅析》PDF+DOC2010年第09期 刘尚富,甘怀锦 《飞机隐身技术及其雷达对抗措施》PDF+DOC2009年第03期 马井军,赵明波,张开锋,穆仕博 《AIS设备在机载雷达研制过程中的应用》PDF+DOC 庄成波 《隐身飞机战术干扰效能评估》PDF+DOC2017年第03期 刘占强,梁路江,王春阳,颜培远,孙铭才 《反隐身雷达发展纵览》PDF+DOC2004年第01期 蒋庆全 《超低仰角扫描改进雷达观测台风的探讨》PDF+DOC2012年第01期 徐八林,刘黎平,吴昌叨,王改利,解莉燕 《无源雷达定位技术及发展趋势》PDF+DOC2011年第16期 刘洋,郑福军 《提高雷达对隐身飞机的预警监视能力探讨》PDF+DOC2008年第31期 刘春旭,程军田,田谅 《生命探测雷达回波对消搜索算法研究》PDF+DOC2007年第06期 薛向锋,陈治平,仝德臣,余国才
  • 研究航空集群雷达回波反隐身探测问题,是集群作战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反隐身探测的性能,提出对集群探测模型的建立和探测范围的仿真计算方法。在集群探测原理的基础上,利用雷达收、发分置的优势,建立了航空集群雷达回波反隐身探测模型,采用空域分割法对布设在不同距离、不同方位的接收雷达形成的探测空域进行了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航空集群中前置的接收雷达节点越靠近照射雷达节点两侧,对隐身目标的有效探测范围越大;而收-发节点之间的基线距离约在1.5倍单雷达反隐身作用距离时,反隐身探测能力最强。并与传统机载雷达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设计的正确性。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