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周梅,马辉,李占明,王加华,肖安红,舒在习,戴煌 单位:北京市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北京方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出版:《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年第19期 页数:9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SPAJ2020190290 DOC编号:DOCSPAJ202019029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氯苯类化合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PDF+DOC2010年第S1期 姑丽各娜·买买提依明,海日沙·阿不来提,阿布力孜·伊米提 《电化学方法在六氟化硫气体分解产物检测的偏差性研究》PDF+DOC2015年第10期 王晶晶,周海 《贝类毒素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PDF+DOC2017年第01期 方丽媛,李代宗,肖勤 《面向亚硝酸盐检测的电化学传感器》PDF+DOC 刘茂祥,张树鹏,高娟娟,钱悦月,宋海欧 《水果和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PDF+DOC2006年第03期 王志英 《手性药物拆分的研究进展》PDF+DOC2005年第08期 黄善定,方海飞 《糖胺聚糖分析测定的研究进展》PDF+DOC 张莉,李娜,赵凤林,李克安 《SF_6气体分解产物检测技术及应用情况》PDF+DOC2010年第10期 陈晓清,彭华东,任明,孙强,董明 《二氧化碳气体检测研究进展》PDF+DOC2009年第06期 袁超,何保山,韩小贤,谢岩黎,马斌强,李聪,李富强,郑宝周 《食品中亚硝酸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PDF+DOC2014年第01期 刘晓军,蔡玉文,胡强,郑冬云
  • 环境中广泛存在的N-亚硝胺对于人和动物具有潜在的高致癌风险。含亚硝酸盐的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N-亚硝胺,对人体健康存在严重的威胁。准确分析食品中N-亚硝胺含量能有效评价食品安全风险,有利于保障消费者的安全。本文综述了食品中N-亚硝胺化合物的形成机制,并重点探讨常用检测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气相色谱-热能分析仪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电化学法以及其他方法。探讨这些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对各方法进行对比和总结,并展望未来检测方法发展趋势。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