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理论与实践中的几个问题》PDF+DOC
作者:闵荣宝
单位: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
出版:《现代雷达》1982年第02期
页数:14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XDLD1982020010
DOC编号:DOCXDLD198202001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2017年《现代雷达》总目次》PDF+DOC2017年第12期
《371雷达目标自动识别系统的实现》PDF+DOC1996年第01期 蔡鸿芳,夏忠武,于滨
《雷达数字检测中叠加损失的估计》PDF+DOC1986年第01期 孙宪章
《一种高分辨力的雷达检测方法》PDF+DOC1984年第04期 P.K.HughesII
,袁其禄
《韦伯杂波中雷达非参量检测性能的研究》PDF+DOC1982年第02期 方再根
《任意形状传感器阵列波束优化的反演方法》PDF+DOC2011年第01期 郁彦利,王英民,李磊
《窄脉冲雷达目标信号模型及其简化》PDF+DOC2012年第05期 谢永亮,胡辉,赵朋亮,甘怀锦
《雷达工作体制对作用距离的影响》PDF+DOC2011年第04期 张俊辉,王凯
《基于数字储频技术的雷达检测方法研究》PDF+DOC2008年第08期 曹汝杰
《基于图割的雷达微弱目标检测》PDF+DOC2015年第02期 董秀青,郭春生,赵捷珍
本文提到的一些问题都是在实践工作中发生的,问题牵涉到: 一、我们经常把等场强曲线作为雷达威力复盖的基础,这种假设在实际使用中和理论曲线不一致。为此,把雷达方程中这一部分加以修正,由于计算比较繁琐,这里推荐了作图法来作修正比较容易,经过这样修正后,与实际情况比较符合。这种分析方法同样适用于分析动目标显示中的波束调制改善因子。二、早期雷达检测理论工作对目标模型的研究也不全面。Swerling的五种目标形式尽管很有用处,但近似程度不够。在梅尔的工作中,又在马克姆和Swerling的基础上,作了大量图表,并采用了目标的其它模型,如χ~2模型、Rice模型以及对数正态模型。它们更加适用于现代飞行器,特别是导弹、卫星等。也提出各种方法,包括观察次数的确定。作者在60年对观察次数也作了分析。现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目标模型及观察次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三、作者对雷达目标的能量管理、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